今天跟一個朋友聊到他的孩子國中後,就常常跟爸爸吵架,叛逆期到了,讓他也有點困擾。

提到叛逆期,在google上只要打上這三個字,您一定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篇有關於如何陪伴正在叛逆中的青少年走過這一段時間,所以我想也不用我這個超級不專業的「專家」(其實我也不是什麼專家,只是找不到適合的詞)來講怎麼陪伴了,所以我跟我朋友聊到的是 -- 為什麼會有叛逆期?

「叛逆期」這三個字聽起來好像是不好的成份居多,相信這個名詞在一開始被訂定的時候,應該是個已經離開青少年很久的大人定的吧!因為我是大人,你小朋友不聽我的話,不照我的意思去做,所以就是一個「會反叛、搞違逆的時期」,但也是因為這樣的出發點,才會造就這個讓許多父母頭痛不已的時期。

人類是在動物界中少數「即獨居、又群居」的生物了,在其他物種中,像獅子是一種群居性的動物,如果真的有獅子被趕出了獅群,十之八九下場都不會太好;而想要讓獨居的老虎一群一起生活,也是不簡單的事情,才會有「一山不容二虎」這句話的產生。

而人類很特別,雖然大多的時候我們是群居的生物,但是在某一些特殊時候,就會莫名的打了起來,國跟國可以打、同一國裡省跟省也可以打、同一省裡鄉跟鄉還是可以打、就算是同一鄉的不同姓氏也是可以打起來的、而同姓氏的不同房照樣可以械鬥,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人類對「地域性」的觀念不同於其他生物,有很獨特的一面。

但這個跟我們要談的叛逆期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以上面的邏輯來推論,就算是同一個家裡,父子間也是可能會打架的,這都是因為人性有一種特有的「本我主義」,這跟其他的群居生物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我不是生物專家,但相信您應該也很難想像在蜂巢中會有工蜂跟女王蜂說「為什麼要我採蜜,你就躺在那邊爽爽的吃」,然後就罷工不做事吧!

所以在人類的社會中,親子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父(母)親跟孩子雖然是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過著是群居的生活,但在剛剛討論的人性之下,這二個永遠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小朋友幾歲或是是否成年來分別,而是小朋友一出生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就注定要獨 居在這個群居社會裡,這是跟其他的飛禽走獸是不一樣的。

於是若是用「叛逆期」來定義這段青少年時期,這個問題就是變的非常的難以解決,所以我會稱為這段時期為「獨立思考期」(接下來的文章可能會一下用「叛逆期」、一下用「獨立思考期」,但其實是在說同一件事情。),在發展心理學研究上,叛逆期並不是青少年特有的現象,就發展心理學覺得叛逆期會分別在2-3歲、7-8歲還有就是12-15歲這三個時期發生,當然發生的原因各有不同,這邊不是要教大家發展心理學,所以不去細談,有興趣的可以自己google,在這邊要跟大家說的是,這三個時期都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就是孩子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模式。

2-3歲會知道自己想吃什麼、想玩什麼;到了7-8歲開始知道什麼是對錯,開始能理解成年人的情緒,例如什麼是愛、什麼是失落……,到了12-15歲身體的成長,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大人」了,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未來的路都會有很多的想法,也因為是這樣所以我會稱這是「獨立思考期」而不是「叛逆期」,這個過程是一個人長大的過程中一定會經過的,他應該是正面而值得鼓勵的時期,而用了「叛逆期」這個負向的詞後,好像就變得應該去避免或是去壓制的事情,其實這是不對的。

所以如果您剛好有2-15這之間的小朋友,但您覺得他好像沒有什麼所謂的「叛逆期」,那真的是一則以憂、一則以喜啊!憂的是您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了問題,造成他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可能讓他在未來真的成年出社會後的競爭力會大幅的落後其他的人,甚至有可能會變成別人口中的媽寶、爸寶,所以沒有叛逆期的小孩我們要注意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喜的是也有可能是您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給了他正確的示範,讓他可以用正確的態度來渡過這個「獨立思考期」,而沒有變成大人眼中的「叛逆期」。

那什麼是正確的態度呢?這個問題我想要用反向來回答,就是來討論一下什麼行為會讓小朋友有不正確的態度;在2歲之前,孩子只要餓了就哭、尿布濕了也哭、就算是無聊(其實是沒有安全感啦!)也要哭,這時父母有些會很有耐心,而有一些可能就會不耐煩的對待,也許這段時間大多數的小孩在長大後都不會記得細節,但這是小朋友第一步建立對父母的印象(所以才會有人說要是新生兒一哭就抱起來哄,之後父母會被這個孩子累死,因為小朋友會覺得父母好欺負啊!哈哈)

之後到了2歲後,小朋友開始會要求一些事物,例如想吃什麼、或想要做什麼,這時候的小朋友還沒有什麼是非對錯的觀念,純粹就是用本性在生活;例如牙牙學語中總是會一直重覆著一句話或是同一個字,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是很有耐心的陪他說話,將來他就可能會比較敢於表達,若我們沒有耐心聽完、隨意敷衍,甚至是大聲要他閉嘴,就有可能讓他未來不願意表達,更有可能是不敢表達;而現在也有很多兒童專家也建議可以從2-3歲時讓他們學著做一點他們可以做的家事,但要是我們在讓他們做事的時候,因為嫌他們動作太慢而搶過來做,或是因為他們在做的時候犯了錯誤就大聲斥責,就會讓他們未來不想幫忙,或是根本就害怕嘗試新的事情;而這時期我們大人對於不順心的事情處理方式,也會進入他們的潛意識中。

進到了7-8歲時,小朋友開始有了想要變大人的想法,會覺得自己長大了,有很多事情可以自己來了,但也開始會有一些保護自己的行為出現,譬如被罵的時候會幫自己找理由或是頂嘴,在為了保護自己的某些利益時可能會選擇說謊等等;面對這個時期的小孩,通常父母會有以下三種不同大方向的處理方式:第一、想說他們還小所以還不懂,長大就會了所以沒有特別去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小朋友覺得「咦,原來這樣的方法有效呢!以後都這麼辦好了,大人都好笨」,等到他們到了青少年後,由於自尊心變得更強(本我主義的影響)了,他們更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要嘛就是說更多的謊來掩蓋之前的謊,不然就是會跟父母冷戰,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人了解他,在現在網路發達的時代,才會出現這麼多跟網友離家出走的孩子。

第二、由於孩子的找理由或頂嘴,而大聲的罵他,試圖用氣勢壓過孩子,更嚴重的是對孩子拳打腳踢的,這時就算孩子再白目,應該也不會覺得一個7-8歲的小孩會打的過自己的爸爸(或媽媽)吧!但是這樣處理不順心的方式會進入了孩子在未來處理模式中,於是到他們12-15歲左右青少年時,當我們的建議或是行為不如他們的想法時,他們會做出反抗,要是我們還是像小朋友時一樣大聲的責罵,孩子就會試圖用更大的聲音來壓過父母,也許這個行為是想要陳述他們的道理,但我想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無法忍受孩子對自己大吼大叫的,於是就說這是叛逆期;這時,父母用小朋友7-8歲時的方法想壓過孩子是很困難的,一個14-15歲的孩子,雖然不是真的會跟父母打架,但是會有一定自信可以對抗父母,最少他們已經有逃離(離家出走)的能力了。

看到這裡,您有沒有發現,其實孩子會從「獨立思考期」變成「叛逆期」都是父母造成的,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到15歲之前孩子最大的學習對象,就是日夜一起相處的父母了,在7歲之前孩子還沒有很強烈的是非對錯判斷能力,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他都會全盤的接收,融合出一個個性呈現在我們父母的眼前;有父母抱怨孩子都沒有禮貌,出門不打招呼,晚回家也不會說一聲,這時父母可以自己想想,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有做到一樣的事情嗎?也有父母擔心孩子整天待在家裡,沒有社交活動,那就看看自己假日在做些什麼吧!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第三個方法,就是跟孩子講道理,讓他們學習什麼是正確的事情。這時候可能會有父母說,道理講很多次了都講不聽啊!不打他記不住,愛的教育沒有用啦!這時候我要說,我並不是說講道理就是不處罰他,只是我們在處罰孩子時要先問一下自己,我現在處罰他是為了要教會他東西,還是只是想發洩我們自己的情緒呢?

這二個最大的差別是,如果我們的處罰是要教會他事情,應該不會拿皮帶出來抽他、不會把他抓起來丟到床上、不會用腳踹他、更不會用言詞羞辱孩子,這些行為只是在發洩我們自己的情緒,並不是在教導孩子要做正確的事情;我們可以讓他面壁思過、打他手心、罰他不準吃點心……不管怎麼處罰,最重要的是要讓他知道為什麼他被處罰,前面說了,7-8歲的孩子剛開始要學習什麼是是非對錯,如果我們只是處罰他,但是沒有教導他為什麼,那這個處罰就是沒有效果的,甚至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所以說,「獨立思考期」是每一個人都會經過的時期,我們都經過過,我們的孩子也一定會經過,重點是如何讓這段時期變成他們人格養成中重要的一段時期,而不是因為我們父母不正確的示範或態度,而讓「獨立思考期」變成了「叛逆期」,人只要一定性了就很難改變,不相信就看看你我自己就知道了,真的是有夠難改變的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哈~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